12月13日,“燕窝第一股”燕之屋股价走跌,而这仅是其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天。实际上,燕之屋一直深陷“营销费用过高”“虚假宣传”等质疑中,在社会消费日趋理性的当下,其未来或难持续俘获消费者心智。
燕窝产品资料图。(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上市第二天股价大跌
12月13日,燕之屋开盘股价下挫,截至记者发稿跌幅已达9.9%,而这是燕之屋登陆港交所的第二日。
12月12日,燕之屋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股价上涨,随后下跌,并以“平收”结尾,报收9.7港元/股,市值为45亿港元。
公告显示,燕之屋此次所募资金约35%将用于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约25%将用于扩大及巩固销售网络;约15%用于加大品牌建设及营销推广力度;约10%将用于研发活动,以扩大产品组合及丰富产品功能等。
据了解,燕之屋从2011年开始就多次申请上市。2021年年底,燕之屋曾试图冲击A股。2022年4月,证监会发文询问其是否涉嫌虚假宣传、是否通过大量广告营销支撑业绩等多个问题,之后燕之屋主动撤回了A股上市申请。2023年,燕之屋转战港股,并最终成为“燕窝第一股”。
上海博盖咨询创始合伙人高剑锋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如今,A股上市审核越来越严,且很看重企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港股对消费类企业较为青睐,这或是燕之屋转战港交所上市的主要原因。
深陷“营销费用过高”等质疑
实际上,作为老牌燕窝企业,燕之屋这些年一直深陷“营销费用过高”“虚假宣传”等质疑声中。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1—5月,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及1.01亿元,而同期其广告及推广费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1.25亿元。可见,燕之屋在广告上的花费比其获得的利润还多。
2021年5月,燕之屋打出“听说怀孕吃燕窝比较好”等广告宣传语,引发外界对其“夸大宣传”的质疑。
对此,燕之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有泉表示,燕之屋的广告从没有直接说燕窝有什么功效,因此不存在消费欺诈。“如果消费者通过广告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们也不能左右他们。”
这一表述更是引发外界热议。一众人士认为,燕之屋在广告宣传中存在多处涉及保健功效的暗示,且刘嘉玲等明星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美容养颜的秘诀就是食用燕之屋的燕窝。
此外,天眼查信息还显示,北京燕之屋燕碗食品有限公司曾因使用医疗用语宣传而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处罚两次。
未来发展前景有限
当前,燕窝行业已出现了多个新兴品牌,消费者也日趋理性,靠砸广告起势的燕之屋或难持续俘获消费者心智。
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院周晓丽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燕之屋未来发展前景有限。一方面,当前消费者愈发理性,其对非必需的营养品热度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燕窝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功效并非想象中那么高,消费更加理性和保守。
此外,燕之屋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2021—2022年度燕窝行业白皮书》显示,近10年来,燕窝行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5—2019年,燕窝注册企业数量激增,其中2018年新增数量最多,达1556家。
一位江苏地区的燕窝生产厂商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据他观察,前几年,国内燕窝企业数量增长了很多,而且很多小型燕窝企业没有进行大面积的广告投入,只是踏实做产品,收益也还不错,消费者更认可产品的真实品质。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层面来看,燕之屋主要依赖营销驱动,在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时,在资本市场缺少高成长高收益的潜力。从市场层面分析,燕之屋营收增长与营销力度高度相关,缺少差异化竞争优势,业绩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此外,燕之屋还面临来自燕窝行业外的竞争。周晓丽表示,包括胶原蛋白肽等各式滋补养生类产品都在抢食燕之屋的市场份额,其对消费者而言功效差异并不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